当前位置>新闻动态
新闻中心
及时了解我们公司的新闻动态,体会环东的企业文化,一睹环东的企业风貌。
读《活着》有感
     《活着》是中国当代作家余华创作的长篇小说,首次发表于《收获》1992年第6期。1994年被改编加工后搬上荧幕,由张艺谋执导,葛优、巩俐、郭涛、姜武等主演。作者余华在《活着》的前言中写到:真正的作家只为内心写作,内心让作家真实地了解自己,从而了解世界。

而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,是向读者展示高尚,是作家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,对善与恶一视同仁,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。

作者听到了一首美国民歌《老黑奴》,歌中的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,家人都先他而去,而他依然友好地对待世界,没有一句抱怨的话。他被这首歌深深打动了,决定写下一篇这样的小说,1992年春节后,作者在北京一间八平米的平房里开始写作《活着》,秋天在上海华东师大招待所里修改定稿。

《活着》,写出了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,和对世界乐观的态度。作者在写作中明白,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,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。作者感到自己写下了高尚的作品,完成了作家的使命。

《活着》原著中主人公的故事,是通过主人公徐福贵之口讲述的。他出身于地主家庭,年轻时是个浪荡公子,经常去城里吃喝嫖赌。赌博被人算计使诈,输掉了整个家业。父亲被气死;国共内战,他在给母亲买药途中被国民党抓了壮丁,在他被抓走近两年中,母亲病逝;女儿凤霞发高烧后成了聋哑人;大跃进运动时,缺吃少穿,儿子有庆为校长献血时被抽血的医生快抽干了血,发现异常时已经没了心跳;文化大革命时,老医生被批斗,红卫兵当权,女儿凤霞生孩子时大出血去世;饥饿劳累,加之失去儿女的悲痛,在女儿去世后不到三个月,妻子家珍病逝;外孙苦根四岁时,做搬运工的女婿二喜,意外被两排水泥板夹死;七岁的外孙苦根,从小穷苦没吃过好的,生病时吃豆子太多撑死了。故事的最后福贵兑现了对外孙苦根的承诺,买回一头即将被屠宰的老牛,给老牛取名“福贵”,老牛成了主人公生命尽头最后的陪伴。

故事的两点启示:

1.当苦难来临时,我们应该怎么做?

《活着》中主人公福贵,面对生活穷苦,家人相继离开,他默默的接受,痛改前非,积极的生活。不管是自己犯的过错,还是大的时代背景带来的打击,他都默默承受,怀着对未来美好的向往,努力活着。我很赞同说生命的伟大很大程度上源于苦难。顽强的生命都是,一边破碎,一边复原。当我们无力对抗苦难时,只有先妥协,接受无法改变的,撑下去,寻求那些可以改变的,才会有后来的一切。

2.活着的意义是什么?

《活着》中主人公福贵的父亲讲的一个故事:“从前, 我们徐家的老祖宗不过是养了一只小鸡,鸡养大后变成了鹅,鹅养大了变成了羊,再把羊养大,羊就变成了牛。我们徐家就是这样发起来的。”这个故事被福贵重复讲给儿子有庆和外孙苦根听。我想这便是他活着的意义,是对明天的美好向往。

在《士兵突击》中,许三多说的最多的话就是:“好好活就是做有意义的事,做有意义的事就是好好活。”正是这句话让他心无杂念,踏实、坚持,改变了自己的命运。我相信:不断解决麻烦便是每天生活的意义。不管是工作还是家庭,这也是我们活着的价值。从内心接受,便会改变态度,态度变了,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有了。

《活着》电影的版本:我感觉原著小说更质朴,而电影要比原著表现更丰满,虽然有删减糅合,但通过导演和演员对故事的感悟和表现,原著中体现的很多思想被更直接的表达。电影中,为主人公增加了一个道具,皮影戏。福贵输掉家业后,找赌赢他家业的龙二借钱,龙二把自己之前做皮影班主的皮影戏送给了福贵,福贵正是靠着皮影戏,走街串巷的挣钱养家,在部队演出,大跃进时为群众演出……,最后在文化大革命中皮影戏被当做四旧烧毁了。

感恩活着

感恩得到

感谢大家付出的宝贵时间。如果我的分享,哪怕有那么一句话对您有所触动,能积极影响您的生活,这也算是我今天活着意义的一种体现。

分享人:乔玉君